【長者抑鬱】本港長者自殺人數創新高 心理學家籲4方面自測抑鬱風險
發布時間: 2023/06/21 18:37
香港作為全球最長壽地區,同時亦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,根據政府統計處2022年的公布,65歲以上人口比例已超過兩成,並預計於2036年將增加至三成。
不容忽視的長者抑鬱
隨著身體機能衰退,長者們除了擔憂生理健康,亦有可能會面對經濟壓力,甚或至親的離別,加上近年受疫情影響,種種因素或會導致他們情緒低落、徬徨或焦慮,久而久之更會轉化成抑鬱。若非細心觀察,即使是同住家人,都未必能夠察覺到他們的行為或情緒是否有異。
再者,即使他們出現抑鬱,也會因為怕給人增添麻煩,或被標籤為失常,而選擇隱藏其負面情緒,諱疾忌醫。延誤治療只會令情況惡化,甚至會引起自殘的行為。去年本地自殺數字中,60歲或以上人士佔整體個案近四成半,創歷來新高,情況令人擔憂。
先觀察 後評估
要評估長者是否患上抑鬱,可透過ICD-10或DSM-5標準從四方面觀察而進行診斷:
1. 情緒
- 幾乎每天情緒低落或抑鬱
- 對日常活動或嗜好失去興趣
- 想法負面、消極
- 自覺無力、絕望及沒有價值
- 緊張、易怒、憂慮
2. 生理
- 疲累
- 食慾明顯有變
- 體重顯著增加或下降
- 影響睡眠
- 性慾下降
- 無明顯醫學成因的身體不適 (如頭痛、胃痛、慢性疼痛)
3. 認知
- 健忘
- 無法集中精神
- 思考力減弱
- 自尊心下降
- 猶豫不決
- 不當自責及罪疚感
- 有自殺念頭
4. 行為
- 謝絕社交活動
- 精神運動激躁及/或退化
- 不修邊幅
- 感到了無生趣
- 無法履行職責
若長者出現上述多項徵狀且持續逾兩星期,以致身體功能有變,情緒顯著低落,影響日常生活,便很大機會患上抑鬱。
心理治療為關鍵
除了因為自身經歷,長者有可能是因為缺乏傾訴對象,沒有渠道抒發負面情緒而患上抑鬱,因此心理治療尤為重要。
針對抑鬱情況,可為患者進行認知行為治療(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,簡稱 CBT),在進行評估後,會先分析患者的思想、行為及情緒如何影響其心理和日常生活,並與患者共同訂立目標及治療計劃。治療過程中,患者需要把這些技巧應用於日常生活中,例如記錄自己的想法,藉此誘導他們的想法回歸現實和更加正面。
如果抑鬱屬中度或嚴重,一般會以藥物配合心理治療,二合為一效果最佳。抗抑鬱藥(如SSRI、SNRI等)能夠增加腦部神經傳遞物質(如血清素、去甲腎上腺素等),紓緩抑鬱徵狀及預防復發。
作為長者的至親,除了多關心及多加注意他們的情緒及行為外,亦可鼓勵他們培養興趣,積極參與社交活動,保持開朗的心境,活得更有意義。
最新影片: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【ET Club會員積分獎賞計劃】用App換獎賞︰https://onelink.to/keyuqm
立即參加TOPick全港英文作文比賽2023,豐富獎品等緊你!:https://bit.ly/3FSyDTu
撰文 : 馮淑敏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及醫療心理學家
欄名 : 健康專家專欄